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落實社會住宅興建的過程中,面臨巨大的阻力,不僅地方的里長、居民代表反彈,連議會的議員們也提案杯葛。社會住宅的興建,不只在經濟層面上可能影響在地的房價,以及不同經濟階層間的對抗與隔離,更可能因此重組地方政治結構。
本文說的社會住宅,是那種大家租得起的 |
以台北市為例,競選里長的有效票大約5,000票,大約2,500票可以當選。而一席市議員大約需要13,000至15,000票。如果一個里內興建了500戶社會住宅,以四口小家庭計算,大約會多出1,000張選票。而社會住宅可能的住戶,可能是年輕人,或者是經濟狀況不如當地居民的人。
這位小阿哥,就是一個好里長的代表人物 |
這些居民大約是政治態度上較開放的選民,往往沒有特定支持的政黨,但對現狀多有不滿,投票傾向上會比較偏好改變現狀的政黨或是政治人物。相反的,久居於當地的居民,往往是政治立場比較保守的人,可能有些人是經濟上較優渥的人,或是已經有相當人脈網絡的人,這些人投票傾向上,就會跟社會住宅的居民有明顯的不同。
南機場一點也沒變,大家沒事還是可以去吃好吃炸雞 |
而社會住宅500戶中的1000張選票,大約是既有選票的20%,如果過往當選的里長,原有得票數在60%以下的人,都很有可能因為社會住宅的興建後,在選舉中失利。當然這樣的論斷比較極端,但不可諱言的,社會住宅帶來的選票,會嚴重衝擊基層地方政治結構。也就是說,社會住宅500戶中產生的1000張選票,可能會在選舉時顛覆既有的基層地方政治結構,讓過去連任多次而基層實力雄厚的里長參選人面對重大的挑戰。如果社會住宅的數目再更多一點,甚至會對議員選舉的結果發生重大的影響,對保守派的政黨或是政治人物產生重大的威脅。
GaTao,嘎投,家偷,角頭站到了 |
在解釋興建社會住宅的阻力時,地方基層政治結構所面臨的威脅,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重點。因此,就算有學者論述,社會住宅的興建不至於影響當地房價,依然無法有效消弭地方的反彈聲音,因為這背後還帶來了潛在的政治權力鬥爭,從里長到議員都有可能因為這個微妙的變化而產生巨大的權力結構變動,進而影響到市長的施政等等。這也難怪這個影響「錢」「權」甚重的政策,會面臨這麼大的阻力了。
全篇以政治觀點論述,完全不考量在地人最在意的交通問題,我住文山區交通塞爆了,全篇都未提及,一個外區柯P網軍所寫的文章,恭奉的是不肖的政客。
回覆刪除青年住宅根本連動工都還沒,請問樓上,塞車和青年住宅的關係是?
刪除而且這篇本來就不是在討論當地的民生、交通問題,而是在討論青年住宅對地方政治板塊的影響
您關注的點和本篇論述重心似乎沒有交集
如果要討論青年住宅對於當地居民的衝擊,建議您另外寫一篇文章回應
(我也很想知道到底為什麼青年住宅會搞得好像有如焚化爐、垃圾場、監獄等等的鄰避效應)
不然兩件風馬牛不相干的混在一起討論很容易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