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寫在二次免試之前—我們的教改創造了什麼?

(作者:小女生殺手)

各位好,我是各位蘿莉的好朋友小女生殺手。


  身為蘿莉的好朋友,關心教育問題也是很合乎邏輯的,故而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討論一下最近沸沸湯湯的十二年國教議題,進而討論一下自李遠哲先生推動教改開始,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否產生了變化,而這樣的變化究竟是好是壞?


(勿視、勿聽、勿言成為教改的遮羞布)


  教育改革的口號始於民國八十三年的四一○大遊行,其中提出了「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四大訴求,後於同年的921日,成立行政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由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出任主任委員會兼召集人,於運作期間提出之諮議報告書,提出「修訂教育法令與檢討教育行政體制、改革中小學教育、普及幼兒教育與發展身心障礙教育、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改革高等教育、實施多元入學方案、推動民間興學、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八大重點項目。


  而十二年國教的口號被被民間正式提出來,則是源自全家盟、教改協會以及人本基金會於民國九十八年國中基測結束當日發動的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國教大遊行,其訴求為:


一、宣佈民國101年開始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 。
二、每年編列200億專案預算,十年內專用於12年國教,教育      經費由21.5%調高到22.5%
三、真正免試升學,才有優質教育、快樂學習及全球競爭力!

()免試:不要採計在校成績---要廢除基測免試上高中職。
()優質:不要岐視,要讓每個人都讀優質的高中職。
()快樂:不要扭曲的生活,要健康快樂的身心靈。
()競爭力:不要罐頭工廠,要有競爭力的適性教育。


   上述訴求看似以減輕學生壓力,讓學生不再背沉重的書包及負擔沉重的升學壓力為出發點,教育部亦從善如流,打出「消除明星高中」的口號,於今年度高中升學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教制度,升學內容分為「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其中免試入學分成兩次,大致上的入學標準是根據學生的在校表現(包含在校學習狀況、操行、服務學習等)、會考成績以及其他項目決定,而全國共十五區的採計標準皆完全不同。下方是我根據教育部提供各區的採計標準所做的簡表:(上方數字表示積分,下方括號內數字為同分時採計順序,另因此為簡表 故未有完整之比序,如會考除總分外還會再比單科成績,順序也是因各區而不同)

全國各學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
比序項目
學生志願序
就近入學
扶助弱勢
學生畢()業資格
均衡學習
適性輔導建議
多元學習表現
國中教育會考表現
分項
日常生活表現
健康體適能
服務學習
幹部
社團
競賽成績
技職證照或資格檢定
基北區
30



18



12




30
桃園區
15
8

6
9
6
10
6
10

5

30
竹苗區
10
5
5

15

42

10




30
中投區
30
10
3

12

10

3

2


30
彰化區
7
10
2

7

14
6
8

6

30
雲林區
9
4
4

9

20
7



7

30
嘉義區
5



9
6
12
⑷⑹
8
⑷⑻
10
⑷⑺


10
⑷⑼
2
⑷⑽
25
台南區
5
10


2
6
8
8
8
8
8
20
2
25
高雄區
30⑵



10

10
20
10
10

20
20
30
屏東區
7

2
2
9
6
8
6
5
9

25
台東區
15



15

25
25

15



30
花蓮區
20

3⑶

15
6
9
9

9

15
15
30
宜蘭區

2

3
6
3
5
3
5
5

15
金門區

1

3
6
4
5
3

2

8

15
澎湖區
5



3

15
8

3

15

25⑷

從上表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果:
一、消弭明星高中的訴求完全流產:


    十二年國教提出是以「明星高中社區化,社區高中明星化」為訴求,但是從超額比序採計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向為明星高中集散地的基北區,其採計的項目只有會考、均衡學習、志願序跟服務學習四項,若真的要讓明星高中社區化,我想就近入學應該是極其重要的採計項目,但是基北區卻完全不採,而採計的項目愈少,偏向考試的項目愈多,就證明了學力表現仍然在所謂基北區的免試入學佔了很重要的比重,明星高中社區化淪為空談。
                                   (明星高中真的能夠社區化嗎?)


二、志願序採計並扣分,極其荒謬:


    志願序做為計分標準並且扣分的制度完全是一個錯誤!志願序僅僅是給學生依自己的分數由高至低填具自己理想的學校,能順利錄取固然可喜,若然力有不逮,也不應予以苛責,然而現行制度竟是把填具志願序當成一個懲罰遊戲,造成不少因為害怕自己分數不到的學生因為填具多項志願,導致第一階段連一間學校也沒有,教育部此項舉措讓人不明其意,是想要懲罰填志願的學生沒有自知之明嗎?
                                     (我要代替教育部來懲罰你!) 


  三、「免試」入學,採計會考比例最高!


       12年國教以免試入學為名,實則會考仍佔所有超額比序總積分至少四分之一以上,而各區甚至為了提高鑑別度,把原本僅有「精熟、普通、待加強」三等級又再次細分為七個等級,如此做法,跟讓學生直接考基本學力測驗到底有什麼不同?


  再來我們來談談特別招生,所謂特別招生的立意應該是為了能適才適學,讓有特殊專長的學生能得到更好的培養,但是我們只要檢視一下特招的各區名額,以及基北區今年度特招名額以及招生比例,就會發現上述立意根本只是一個單純的口號罷了。


 首先我們先以基北區為例:基北區103年度總招生名額為48,143人,而特色招生名額則為9,001人,約占其中的19%。乍看之下該比例仍屬正常,但是再仔細一看,北一女中103年度招生名額926人,特招名額竟達694人,達總招生名額比例的74.96%,再一看招生班別,寫著「全校性特色課程班」。再看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政大附中、成功高中、中山女高,只要是排得上號的傳統明星學校,統統都用60%以上的特招名額,去維持自己「名校血統」的純正性。我不禁想問,如果特色招生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名校能夠巧立名目招收他們真的想要的精英,那12年國教消弭明星高中的口號,豈非是一句笑話?!
                              (對考生及家長而言可是一點都笑不出來)



  寫到這裡,我駭然發現,12年國教的招生制度一分析下來,不但考試變成了兩次(會考+特招),而且學生要注重的地方更多(因為免試會看),家長所能夠負擔的資源則成了讓小孩加分的籌碼。如果說12年國教制度是讓小孩子不用在把考場當成戰場,那麼當戰場從考場內轉到你的生活圈,你的武器除了你上課所學,可能還包含你所能取得的資源多寡,那我想問: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是否正在默默地截斷社會階層的垂直流動?我們的下一代,未來的路途是否在他們一出生,就可能已經被準備好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下一代的未來,在哪裡?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來訪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