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在春秋晚期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姓姬,國氏,名僑,最為人知的名字子產,又叫公孫僑。在介紹子產之前,必須介紹一下鄭國的歷史背景。鄭國相較於春秋列國算是建國相當晚的諸侯,西周晚期周厲王之子,宣王之弟鄭桓公發現朝廷黨派內鬨嚴重,局勢不妙,便提前計畫舉族遷徙至東方,即今新鄭一帶。桓公的逃脫計除了沒料到自己會死於犬戎攻陷鎬京外,一切都很順利。
鄭國在春秋早期可謂強國,除了為周王卿士,還替齊擊敗戎狄,更在周天子不聽話時,於繻葛之戰擊破周桓王及其諸侯聯軍。此時掌權者為鄭莊公,就是大家在國文課本都讀過的鄭伯克段於鄢的主角之一。這段光榮的歷史可說是曇花一現,鄭莊公之後鄭兵禍連結,最初是與宋之世仇,到後來把齊、魯等周圍國家都牽扯進來。更慘的是,春秋中期以降,晉、楚兩強崛起,鄭國位處兩國之間,晉攻楚,楚伐晉,都會先打鄭,就連僻處西陲之秦都打鄭的主意,愛國商人弦高的故事就在此背景。總之,到了子產生存的春秋晚期,鄭已為在晉楚兩強夾縫中求生存的弱小國家。
眾所皆知,春秋時代諸夏的秩序之維繫,已從周天子轉移至霸主,而到了春秋晚期霸主則已名存實亡,一方面霸主已無心維持秩序而專務兼併,另一方面這些作為霸主的諸侯在國內的權力亦旁落於卿大夫。晉有六卿輪流執政,最終三家分晉,楚之王權則有貴族牽制,齊之公室則為田氏蠶食,小國則魯有三晉、鄭有七穆。七穆是以鄭穆公的七個兒子(原有十三)的後代所構成的七氏族,子產便生於其中的國氏。鄭國的政權由七穆所把持。
子產在歷任執政大夫中的表現最為突出。外交方面,其對於晉、楚之態度不卑不亢,不刻意倒向任何一方,並且能抗拒大國加諸的沉重貢賦。對內方面,穩定七穆之間的權力平衡,翦除專權的公孫黑,放逐引起仇殺引起紛爭的公孫楚,並且堅定進行賦稅改革、鑄刑書。遇到國人批評聲浪,亦不廢眾人發表意見之鄉校。鄭國在其執政時期,雖然無法由弱轉強,至少維持安穩局面。他在列國之間名聲也相當大,不但能夠晉平公分析病情,有年鄭國鬧鬼(伯有死後為鬼),鄭國政壇人人自危,亦為子產所平息,晉平公稱許其博物,孔子則讚美其為博物君子。
何以此沒落小國能夠出現這麼精采的政治人物?這麼一位蘊含諸多面向的歷史人物,如果擁有所謂的理想會是什麼?恢復鄭國於武公、莊公時的榮光?救亡圖存的豪情壯志?我們現在已不得而知。令筆者好奇的是,兩千年後的今日,有個資源匱乏的小島亦處於四戰之地,領導集團與大部分的人民整天仍做著大國崛起的美夢,如果子產地下有知,不知會有何想法與建議。至少能肯定一點,晉、鄭皆為姬周後裔,卻也不曾見子產與晉公、執政大夫稱兄道弟,將血緣關係置於家國存亡之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