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古丁萬歲)
前言
318的凌晨,一群青年闖進了「莊嚴神聖」的國會殿堂,他們敲碎的不僅僅是立法院的窗戶、門牌,而是國會政黨與年輕世代之間的信任與連結,在這之後,「青年」與政黨之間似乎已經完全決裂,與政黨的合作成為了一種「背叛」,一種對於理想純淨性的背棄。一艘兼具純淨與理想的「無舵之舟」隱約成形,威脅的不只是麻木不仁的執政黨,受害更深的是在風暴之中表現差強人意的在野黨。
民進黨對此並非毫無知覺,在「出關播種」之後推行了一連串回應式的黨政改革,分別是人事任命上的年輕化、民主小草與青年議會。本文將針對這些青年政策進行檢驗,來檢視民進黨這些改革對於青年來說究竟有沒有吸引力、能不能留住青年世代關愛的目光。
在此不免消毒一番,本人並非職業社運人士,也不是民進黨內部人士,之所以會針對民進黨來做這樣的「體檢」,只是出於兩點理由:第一,國民黨的作為毫無評論價值,近親繁衍跟青年政策還是有不少差異的,像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選舉這種派閥傳承、矯揉造作的樣板戲,怎麼能視之為回應青年世代呢;第二,民進黨即使已掮客政黨化,在其意見上逐漸偏向中庸、模糊的立場,迴避社會的核心衝突,但就其成立的反威權脈絡與目前領導人的公開談話,以及其作為最大反對黨所具備之政治實力,對它投與較多期待應屬理所當然。
(春卷,好認真的眼神)
一、人事任命之年輕化
後318的人事任命年輕化最主要反映在青年部、社會組織部與民主書院的改組上,當中爭議性最高,同時也與後面所提的「民主小草」、「青年議會」相關的就是青年部與民主書院。民主書院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其所推行的「民主小草」之上,因此我們留待後段再詳述,本段將著重討論青年部之良窳。
眾人聽說青年部即將改組,招募學運的青年參與者進入民進黨時,心中其實是有所期待的。畢竟這是一個指標性的創舉,象徵民進黨對於青年世代對於政治想像的回應,但看到名單時,有不少社運、學運或對此熟悉朋友內心感到五味雜陳,而更多人對這個改組完全無感。
如同大家所知,無論是青年部主任或是副主任,在318之中的角色其實皆非核心,當然這個位置也非論功行賞,未必要學運主要幹部方能勝任,縱使腳色並非核心,若有認真參與,仍值得肯定,問題在於這些被拔擢的人,在社運圈即多受批評,更有人以「沾醬油式參與」的社運OO(請讀者自行想像)來批評這些人,認為這些人本身志不在社運,而在沽名釣譽。若只是沒有社運或是政治工作經驗,仍算不上是甚麼大問題,培育政治新血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但這些被任命的青年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培訓。
這些被任命於中央黨部的青年黨幹應該做甚麼呢?就專屬於青年部的工作來說,如何吸納社會各界青年才俊的政治意見,整合青年世代的政治動能,進一步培育政治新血則是主要課題。在目前看來,我們完全感受不到民進黨青年部有任何有助於這些工作的表現,甚至反過來危害這些目標的達成。舉例而言,我們在「靠北DPP」專頁中可以聽到不少地方黨部的工作者指責青年部態度上的傲慢與缺乏溝通;而在對社運團體關係方面,一位不願具名的L姓社運人士表示青年部與社會組織部完全沒有與他們進行合作甚至是聯繫的意願。
而針對青年部的主任與副主任,本文並不打算批評他們的學經歷或是私領域事務,但就他們針對公共事務的論述、政黨活動的籌畫以及社交常識的展現上來說,此二人似乎有所不足。舉例而言,參加民主前輩的紀念晚會時,作為黨職主管僅著輕裝加上拖鞋出席似乎不是一個適當的舉止;在邀請議員參選人參與青年議會時,也未善盡與地方議員聯繫之義務,而僅邀請特定人選;在活動中叫錯與談人姓名;參與派系營隊時喧賓奪主,主導活動籌備。舉出這些例子並非是要做政治批鬥,而是希望此二人能夠更有黨職主管的自覺,不是年輕就可以坐穩青年部的位子,既然坐上去,就應該要好好做該做的事。
(這天,沒有人穿拖鞋)
一、民主小草
民主小草是由民主書院所推行之計畫,此計畫雖以「青年參選村里長」為手段,但當選不是其最後目的,更重要的是改變青年世代對於投票行為的冷漠,以及後續對於青年參選人的栽培。透過支援青年參選,一來可以使政黨有著改變現有政治架構的願景,二來可以刺激、培養更多在地居民的投票意願,三來使政黨可以吸收培養新的政治人才,無論這些小草當選與否,都將逐步改善臺灣的政治結構。
民主小草有著美好的願景,但問題是在實踐上又是如何呢?這些民主小草實際上究竟得到多少支援?就目前來看,似乎極為有限,無論黨籍或非黨籍參選人,其所獲得之資源似乎僅侷限於少量的硬體設備;在媒體策略上,該計畫的媒體關注度極低,似乎無法收得宣傳成效;而在培訓方面,在實際聽取說明會中民主書院的介紹後,我們不得不指出民主書院方面對於「村里長」有著極為危險的想像。他們不斷指出自己並非「放棄或貶低傳統型里長的工作」,但是認為青年世代「不需要這樣的服務」,在筆者看來,這就是棄守與貶抑,只不過是換句話說而已。
所謂傳統型里長的工作,全面真軍已有多篇文章進行描述,在此不予贅述,請問青年世代真的完全不需要村里長的協助嗎?這實在是有點荒謬過頭以至於難以評論,在筆者看來,我已見過無數不少的年輕人為了居家環境、開店租屋、衝突仲裁等問題尋求里長協助,如果這些不到30歲的年輕人不被視為「青年世代」,那麼我也沒甚麼好多說了。我們並不是說民主小草的願景、目標不切實際或是予以否定,只是認為他們應該要瞭解到里長的服務與他們的政治願景之間毫無衝突,甚至可以說若這些青年村里長對於里長的傳統任務一無所知,則其必然無法完成任何進步的政治改革。
簡而言之,民主小草是個目標正確但思路偏差的計畫,如果不改掉這種極度菁英主義式的政治邏輯,最後即便真的有人當選,也無法達成任何當初所預設的目標。
一、青年議會
如果說人事任命是令人無感,而民主小草是令人略感不妥,那麼青年議會就是一個令人反感的計畫。
(你找到青年議會的海報了嗎?)
首先有關於活動籌備方面,青年議會於8/23日舉辦了臺北場,有趣的是筆者於8/22晚間試圖用google尋找相關資訊時,只找到了「佛光青年議會」,民進黨青年議會的資料寥寥可數;FB的活動專頁是在8月11日上線,推估為8月11日就已經確定活動時間,但對於臺北場的討論議題竟是在這之後才開始投票,這表示臺北場的活動內容竟然僅花了兩周就定調,而且與之前已舉辦之場次毫無連結。
其次有關於活動內容的部分,青年議會美其名為「議會」,事實上不過是半調子審議式民主與傳統座談會的混合體,一場失敗審議式民主會議可能犯的錯誤於本活動中一應俱全。以臺北場為例,青年議會的進行分為上下午兩個階段,上午先由專家證人分享意見,讓參與者進行各議題的討論,試圖擬定特定行動方案;中午則開始討論質詢題目;下午則是用座談會的方式進行,讓市議員與市長參選人來回應問題並作經驗分享,最後還有提問時間。我們可以看見青年議會有著不充分的資料蒐集與討論、缺乏長期議題關注以及參與者專業知識之匱乏;更殘酷的是座談會的對話模式,讓被質詢者成為如同講者、教授的存在,而「議會」既無具體質詢方向、亦無質詢壓力,被質詢者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著議會「賜教」、「指導」,整個過程流於相敬如賓、行禮如儀的表面功夫。話說至此,我們也沒有必要惺惺作態,為青年議會粉飾太平,這場自詡為「議會」的活動,其所呈現的是一個難以名狀的詭異場景,與青年有關的只有討論的議題都有「青年」二字。
最後是有關於參與者代表性的部分,青年議會若要作為一個「議會」,其成員所代表的利益就不能僅侷限於「青年」這樣單一、平板的身分,這些青年除了年齡上是青年,他們應該也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如創業者、學生、社會新鮮人、律師、求職者、公務員或是其他等等不同的身分,足以代表不同的利益與專業,而在青年議會中,與會成員的身分與專業性都被掩蓋,成為了一個「座談會」,一個不對等的對話。這樣的狀況,我們甚至可以說反正成員的身分、所代表的利益、其專業背景都沒有其意義,那麼在台下的與會者是不是青年似乎也沒甚麼差了。
綜上所述,青年議會執行至此可以說是全盤失敗,我們完全看不到這項計畫有任何成效,比起民主小草尚有可能完成部分成果,這種投資報酬率0%的計畫究竟對於黨或是青年世代來說有何助益呢?
一、建議與結論
我們可以發現民進黨的青年政策至此基本上是成效偏低的,在此筆者想提出數項建議,使民進黨得以保留為數不多的成果,同時改善目前的問題。
首先,青年黨務主管應當要接受適當的訓練,不論以往是否曾任職政治相關工作,一旦有了過於超出常識範圍且無助於黨務運作甚至傷害政黨形象的行為舉止,就應該要立即要求其更正、檢討。
其次,我們肯定至今青年政策所欲達成的價值,但在做法上不應當施加過多的菁英主義,把青年世代與傳統政治之間的連結完全撕裂,畢竟現在仍處於過渡時期,應該是要能掌握傳統政治的運作過程,並從中將政治引導至理想的方向。
第三,有關於促成青年參政的種種政策,在資源取得上應屬不易,不應把難得的人力物力投入錯誤的政策,任何的政策都應當要有周全的考量,而不是取了個響亮的名號、畫了塊幻想的大餅就把錢全部丟進水溝,政策在籌備上應當有更廣泛的討論,可以透過邀請社運組織代表提供意見,甚至是黨內跨部門的討論,至今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就是出於青年部的閉門造車與師心自用所致。
最後,如果民進黨確實願意支援青年參政的理想,也願意將青年的才智化為民進黨的武器與骨幹,就應該用更有彈性的方式招攬人才。身分敏感的專業人才如公務員、政治公關或法務顧問等,可以完善的匿名與身分保密方式進行合作;有正職之社會賢達,可以允許非正職的方式擔任顧問或是開設非常態編制;若有已組織完善的政團,或可考慮在經過審核與評估後將之納入黨務機關的編組之中,使之為黨所用。
青年世代對於政治是有其想像的,對於參政可能有距離感,但也不是絕對性的排斥,可是一旦你的政策無法讓青年感受到誠意,甚至是羞辱青年的智慧,那麼也不過是把青年的力量繼續往外推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