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DPP年輕化?青年參政之我見

(作者:旁邊的大叔)

在去年318學運落幕後,許多青年學子開始轉為關注公共議題,民進黨更藉此一機會擴大吸收青年參與政治活動,除了去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推動「民主小草」的青年參政活動外,近來甚至更以「OPEN DPP」的模式開放社會群眾向民進黨中常會提案,然而民進黨一連串的開放改革政策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促進黨內新陳代謝以及獲得青年及中間選民的支持。以下本文將從上述兩個論點略以分析「民主小草」及「開放民進黨」,並兼論外界所提出的「占領民進黨」(下稱「DPP OPEN」) 的良窳。



壹、民主小草:為促進黨內新陳代謝,並藉以吸收年輕勢力操作青年議題

由於民進黨是由過去諸多黨外團體力量所組成的政黨,相較於國民黨,民進黨並非中央集權的列寧式政黨,也因此,黨內派系及地方山頭充斥。一直以來各勢力間為其政治利益角力,造成今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那麼緊實的政黨;此外,民進黨黨內長久以來缺乏新血的注入,逐漸如同國民黨般,由政二代世襲前一代的政治利益,如同死水般止步不前。

這樣的民進黨,無論何人來擔任黨主席,黨政執行很有可能因為各個政治勢力為鞏固利益,或各派系的利益分配問題而窒礙難行;面對此一問題,蔡英文主席有意促進黨內的新陳代謝,藉著318學運以後大量的青年學子開始關注公共議題的機會,蔡英文主席除了其所創立的小英基金會,開設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坊,用以培育青年成為政治工作者為黨內注入新血外,亦在去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推動民主小草的青年參政活動。「民主小草」本身就是對地方政治的介入。蔡主席有意藉由「廣大青年參與地方政治」的方式,擴大青年關注政治的機會,翻轉並削弱舊有地方及派系的基層勢力,讓基層政治勢力重新洗牌,使黨中央能取得對地方較多的控制權,相較於空降大將在地方蹲點十年,這才是黨內改革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方法。

然而,民進黨吸收青年勢力最主要的目的並非僅是為黨內注入新血,更重要的是,在操作青年議題上獲取青年的認同。任何議題的操作若無取得民意基礎,則無法獲得群眾廣大的迴響,民進黨若能表現出與青年站在同一陣線的形象,等同取得對於許多與青年相關議題(如青年購屋、青年就業等)的發聲權。民進黨如何表現與青年站在同一陣線的形象?對於現在的青年而言,用過去羅列青年政策的方式已經不管用了,必須以廣納青年從事黨政職或參與黨內事務的方式,使青年對民進黨產生認同感,並以「青年互相產生共鳴」的方式獲取更多支持。

貳、開放民進黨:取得青年及中間選民的支持

民進黨「OPEN DPP」的政治策略,表面上是讓社會大眾藉由此一平台將其所關注的議題,以連署的方式提案給民進黨的決策核心,實際上,此種開放型態對民眾所帶來的效益有限,原因在於:一、連署人數門檻過高;二、即便提案連署人數超過門檻,仍需進入中常會討論,而中常會仍可能做出否決或駁回提案的結論。

筆者並不否定民進黨此一策略,畢竟「提案是否通過進而獲得執行」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政治上的專業考量。就目的而言,民進黨一來想藉此一洗社會大眾對於政黨政治決策不公開、黑箱與利益輸送的負面印象;二來可使社會多元意見進入民進黨的決策中心;但最終還是希望民進黨充滿接納外界聲音,貼近民眾的形象。「開放民進黨」其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參、與「佔領民進黨」(DPP OPEN)訴求之比較

要求開放民進黨聲音最大者,莫過於「DPP OPEN」佔領民進黨活動,要求民進黨在第九屆立委選舉,開放至少兩席不分區立委席次給青年候選人,2016黨內選舉中執委開放至少三席、中常委至少一席青年候選人,並恢復公職人員初選提名之黨員投票權利及恢復入黨滿一年即享有選舉及被選舉權的黨員權利的訴求。

雖然民進黨的「OPEN DPP」被認為是空有形式而無改革內涵的假開放,然相較於「DPP OPEN」的訴求,筆者並不認為「青年」的身分具有特別的優勢,只要是具有從政能力者,無論身分應當一律平等受保障,青年憑什麼有特別受保障之理?應強調的乃是具有政治實力者均有被提名為候選人之機會。雖然從九合一選舉之後,社會對於青年參政的接納度較以往高,但只是身為青年而無內涵者,亦非能為選民所接受。儘管有政治實力的青年也是民進黨意圖拉攏的對象,但「DPP OPEN」卻一直強調開放不分區立委席次及中央黨職給青年候選人,意圖藉此獲得黨職,此一論調甚為荒謬。

肆、結語

筆者認為現今社會大眾的政治素養正在進步,關注並參與公眾事務者與日俱增,任何欲從事政治工作之青年,應培養自身專業的高度並結合政治參與的實踐,避免只淪為高談闊論、空有其表且四處收割運動成果的社運,被政治蟑螂牽著鼻子走。如何判斷政治活動背後目的,才是從事政治工作的第一課題。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來訪人數